第二千零八十一章 平定扬州(112)(1 / 2)
最快更新大汉龙骑最新章节!
黄忠担心的不是降级和他们战斗,而是九江军不理会他们一直撤退,那样他们憋说拖住九江军了,就是想追上九江军的话就有点太难了,毕竟是两条腿,每天赶路是有极限的,如果能有骑兵的速度,那黄忠也就不会有任何担忧了,江东军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掏出他的手掌心。
可骑兵不在,所以能指望的也就是这些步兵了,真要赶路去追,那他可真就不敢保证能不能追上他们了。
“速速列阵!”就在秣陵军加紧进攻的一刻,只见九江军敌将一声大喊,然后就看到他们从进攻变为防守,从这一点来说,黄忠的应对无疑是成功的,要不然也不能逼着设伏的九江军选择防御,当然黄忠能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九江军兵少,不算直接参与战斗的弓箭手,他们的人数也就一千万,所以黄忠用示敌以弱的方式时,就已经注定了孙召在此刻的处境了。
黄忠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防御由弱到强,也就是说九江军越突破就会越困难,所以他不冲只在外围作战还则罢了,可偏偏急功近利直冲中军,那他们遇到的困难就越来越难,而这一点孙召显然是没有看穿的,所以当他们发现再也无法寸进一步的时刻,也就是九江军开始反击之时。
黄忠的这一部署,完全就是示敌以弱,因为笃定自身的实力,但又害怕敌军忌惮而逃走,那他选择的这个方式也就是让敌军觉得马上就要攻破敌阵,可真实的情况却是这一切都只是假象,因为直到你彻底失败的一刻,你会发现敌军始终都处在兵败的边缘,但最后失败的却是你。
而黄忠虽然用了示敌以弱的办法,但他却并没有一直使用这样的战略,对他来说用这种讨巧的方式那是要看人的,而江东军这两千人他如果也用这样的方法取胜,那才会让他让觉得无地自容。
而这就是刘澜一直强调的老派军人和如今的将领区别最大的地方,老派军人战斗都比较正统,就算是战斗也会讲究方式,不会没有底线,但现如今的将领则不同,为了取胜不择手段,用刘澜的话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没问题。
比较这是个讲究成王败寇的时代,而已经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就算作战,也会先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和地点决一死战,没人会在你没有排兵布阵之前去偷袭,就算胜了也不光彩。
虽然黄忠比那时代的将领更讲究一些方式方法,但终归还是还是要有一些底线的,最少在战场之上他是不会做出太过分的事情来,可这种事情对刘澜来说,那就不同了,他饱受成王败寇之苦,更明白一旦失败对他将意味着什么,所以从曹袁到秣陵,他带兵的方式相对喜欢出奇,但是他也会有底线,那就是为了胜利他能够不折手段,但是取胜之后他不会没有底线,干一些杀俘甚至是屠城的事情。
对刘澜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盗亦有道,比之那些杀俘的老派军人刘澜反而觉得他这才是真正的有底线,只是这种话不能说,说了那可就真要得罪一片人,何况有些事情刘澜也是后来才知晓的,就如杀俘的皇甫嵩,他当真想干这种伤天害理甚至是折阳寿的事情吗?
没有人会愿意,皇甫嵩也是人,几万人说啥就杀,怎么可能,那完全是因为有特殊原因,而这件事情也是刘澜在抵达了雒阳之后才知晓,而且这还是从赵忠的口中得知。
刘澜记得后世好像看到一些关于长平之战的消息,好像说的也是因为无粮,而皇甫嵩杀俘说白了也是一样的原因,或者说不是灵帝不派粮,而是当世的大汉朝真的拿不出多余的粮食来,为了平定黄巾之乱,灵帝能够解除党锢,能够把刺史改为州牧,更能让地方自组部队进行抵抗,可以说造成汉末乱世的主因就是因为这一道命令,灵帝把权利下方,却又在平息黄巾之乱后对地方拥兵自重的局面无能为力。
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不是这道秣陵,那汉室也不会躲苟延残喘几十年,可以说这道命令的下达为大汉朝续了十几年的命,但是药三分毒,更何况还是毒药,所以最后大汉朝亡也同样亡在了这道命令之上。
从此可知当时的大汉朝甚至是灵帝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原本以为固若金汤的大汉朝,在那一刻却发现是如此风雨飘摇不堪一击,是多年的凉州之乱把大汉朝消耗一空,这是最主流的说法,也是最现实最根本的关键,羌患对大汉朝的影响虽然不似黄巾之乱那么致命,但如果没有多年来不断反复的叛乱,大汉朝也不会每年投入巨额的粮食与兵力,而且就算是与之作战,胜败也都在五五之分,为此弃凉议题更是反复出现在天子书案之上,甚至在各种场合被谈论。
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凉州不可弃,但不可弃的代价就是必须保凉州,那么在凉州投入的人力物力就几乎耗去了大汉朝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赋税,试想当大汉朝只需要解决凉州时,大汉朝当然没什么负担,可如果除了凉州以外,还有不时犯境的东胡、西蛮以及西夷甚至是已经南下归附的匈奴,那大汉朝可就有点千疮百孔了,而这时黄巾之乱无疑更是再大汉朝的伤口上插了一把刀,雪上加霜。
大汉朝彻底无能为力了,只能靠解除党锢与世家缓和关系,再抱着他们不出乱子的前提之下再借世家之力去对付黄巾,而似皇甫嵩这样的官兵,虽然是平叛,但是他们的后勤却是东拼西凑来的,可以说大汉朝连他们的粮秣都快无能为力了,这事突然出现几十万的俘虏,除了杀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刘澜还记得他之所以会从赵忠口中知晓这件事情,还是因为他到雒阳之后沸沸扬扬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他和皇甫嵩作比较,当时的情况下,因为自己释放俘虏和皇甫嵩杀俘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当时的舆论的沸沸扬扬对皇甫嵩极其不好。
最初赵忠以为是有人故意打压皇甫嵩,或者说是刘澜初到雒阳故意借此造势,所以他这番话是告诉刘澜真相,同时也是让他适可而止,因为皇甫嵩这是替天子背锅,如果他继续这样揪着不放,那最后皇甫嵩因为舆论压力天子不得不将他处死,那刘澜也一定不会有好下场。